《忏悔录》书评

于东晓 福清教会牧师 

编者按:本文是从伦理学角度来评论《忏悔录》,较为学术。

奥古斯丁(354.11.13-430.08.28)出生于罗马帝国行省的北非一小城。自幼聪慧过人锐思敏学,却放任不羁。曾在迦太基,罗马,米兰教授文学颇具盛名。19岁开始热衷哲学。 “善恶本源”引致奥氏十余年游历摩尼教,柏拉图派,新柏拉图派,怀疑主义。终因神秘的‘花园悟道’并于387年受洗正式皈依基督。独身清贫余生。加入教会后多次论战异端捍卫信仰。任主教35年。奥古斯丁一生神学著作数量惊人。是当时及历代最伟大,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被后世尊位圣奥古斯丁。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300余部著作中,被传颂最广的一本,堪称其代表之作。《忏悔录》是一篇细腻深情、思想深邃、带有自传特征的长篇祷文。读者一接触本书即会深刻感受,奥氏解剖灵魂的利刀在作者与读者间游走,令人深省感悟。《忏悔录》是奥古斯丁任希坡主教后的作品。对于身为主教无所顾忌揭示自身人性的软弱与挣扎的勇气,令后世佩服得五体投地。

全书共十三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卷是以奥氏生平为主线,从婴幼儿到花园悟道。第五卷为界又可分为前部分:少年的轻狂生活以及摩尼教信仰经历;后部分:离弃摩尼教皈依基督的心里路程。第二部分:10-13卷以诠释创1:为主,在赞美上帝声中结束全书。

奥古斯丁为罪忏悔。如何定义罪?当21世纪的笔者面对四五世纪的奥氏时,发现了人类审视罪的巨大差距。时代变迁但上帝圣洁的尺度始终没有改变。在不改变圣经真理的原则的情况下,笔者图尝试分析奥氏的忏悔中的过尤和不及以及延伸的些许反思。但首先是

1、 忏悔和赞美

“《忏悔录》的原名是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后教会转意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 。 从本词的选用抑或可以看出奥古斯丁的由忏悔到赞美的思想历程。他生活的经历成了梳理神学思想的媒介。上帝是他忏悔的源头和赞美的对象。忏悔和赞美是个循环:认识上帝而忏悔自己,忏悔己过而由衷赞美,赞美光洁的上帝促发自己彻底俯伏倾心悔罪。忏悔和赞美是合一的:忏悔带来赞美的力量,赞美深化忏悔。忏悔和赞美,甚至是天主和忏悔的人不是对立而是连续的一体。赞美生于忏悔:忏悔里繁生出赞美。虽然赞美出于对罪孽的行为和思想悔悟,却脱离了污秽腾空献与天主,甚至与天主的荣耀和圣洁相连。这个过程是人生命本质的改变才得以实现的。

忏悔对于奥氏来说并不羞耻,是赞美上帝最好的缘由,是使天主借着自己得到荣耀的契机。因此奥氏表达出了对罪恶及公开忏悔的影响完全释怀。在自己的丑陋中他最终看见(带领众人看见的)的是上帝的伟大,圣洁和慈爱。而不是自己的苦毒或者是他人的白眼唾弃。奥氏做为从人的罪污向天主的圣洁,从人的忏悔向天主的荣耀之间的迈进的示范,使罪人有勇气跨出自我,来到天主的怀中。奥古斯丁在赞美中忘我,犹如喜迎约柜极力跳舞而衣裳不整的大卫。

2、过尤和不及

2、1:过尤:爱欲混淆

从笔者的角度看,奥古斯丁误把对爱的渴求与欲的泛滥一并定罪(特定局限在他与第一个同居的女子间的情况)。 “渴望着恋爱,追逐着爱情的目标”、享受爱与被爱。对于一个青年人,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正当的。而奥氏却把自己处于青少年阶段对爱的理解和向往,混合着情欲当做了应该悔改的对象。心理学认为,时值青春期,青少年难以应付生理心理发展的差距产生的种种问题,对于快速发展的生理他们充满好奇和迷茫。这种说法是告诉人们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涉及到情欲是正常而健康的现象。通常因为情欲的混杂很容易叫人忽视或怀疑爱的纯洁和真实。而且爱和情欲看起来是纠葛不清,实际上抑或可以稍微滤清它们的前后次序。正如前面所说青春期的少年快速产生欲望,而较慢形成成熟的爱的概念。(有些人这个过程是需要一生之久的。)所以有很多现象是人(特别是青少年)先摘了情欲的禁果后,才逐渐感悟何为爱。同时另外一个进路是两性相爱的巅峰表达是借着情欲来完成的,这是上帝赐福的。但生活的次序却没有一个人的经历证明,他是为了满足情欲才热烈爱人的。要么是爱和而后的情欲,要么单纯为满足情欲根本没有爱。奥氏不属于后者,那么他的爱就不应该因为情欲的过错一同被定罪。

奥氏的同居生子行为,正是他出于青春期懵懂状态的第一枚苦涩的果子。虽然可以理解但不能免除忏悔过程,笔者无意为奥氏过失辩护。但心理学果真对人了解自己及了解人性,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奥氏极为细致入微的解析婴儿的心思和动作,并为之深刻懊悔。使得笔者十分差异。从医学和心理学的层面看,婴儿期人类的大脑还未发育到可以思维的程度。甚至不能准确的支配自己的肢体,也就是说那时的肢体活动,并没有能力带有任何的意识或意义。婴儿与外在世界以及父母的所谓交流主要是借助哭泣来完成的,哭闹是婴儿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的面目表情并不具有愤怒,嫉妒诸如此类的高级情感因素。即或是他冲着某人微笑,实际上也不是他的思维或情感的结果,那是无意识的行为。难道笔者不认为人性的丑恶吗?不,笔者承认人性是及其丑恶的,但婴儿期间的人类还没有能力来表达人性的本质,因为还没有发育完善。奥氏是从圣者的角度审视人类的每个阶段以及心思和行为,或者大胆的说他因为自己深陷罪恶的泥沼,所以有对一切深度懊悔的迫切和需要。未免有些过尤。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件事实:那就是基督也曾在襁褓中,挥动着手脚以及敞圆了嘴巴哭泣,因他是完全的人,可他是无罪的,而且是绝对的无罪。(未完待续)  


《忏悔录》书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