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经文:何6:6,撒上15:22
讲员:陈小勇 牧师
在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需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聚在一起,彼此相会。前不久,我参加了孩子小学举办的公开课,在课上,小朋友们都带了自己最喜爱的书本、玩具、卡片等去结交新朋友。我发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朋友能自然而然地聚在一块,互相认识、互相交流,这样就容易交到新朋友。古语说:“投其所好。”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同,与人交谈要明白对方到底喜欢什么,才能进一步沟通。没有爱好的人,你就很难打开话题,与之交心。
今天,我们因信靠主,能来到神的面前,与祂交往。那么,到底什么是神喜爱的?在我国,每逢一些节日,人们都会烧香、烧纸钱、供水果等,祭拜他们的神,甚至有人在庙中建造金的神像来讨神喜欢。但这些都是我们的神所不喜悦的。我们如果不了解神喜爱什么,那么我们所献上的将不能满足祂的要求,自然也就无法讨祂的喜悦。
一、怜恤的心(何6:6上,太12:1-8)
《何西阿书》六章6节上:“我喜爱良善(或作‘怜恤’),不喜爱祭祀。”先知何西阿的信息告诉我们,神喜欢的不是“祭祀”这种表面上的仪式,祂喜欢的不是祭物、祭品,祂喜爱的是人有一颗良善的心,有怜恤人的心。
“怜恤”在原文中含有“慈悲”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处在痛苦和折磨的时候需要有人去帮助他。这种痛苦可能是来自身体(饥饿、口渴、病痛),也有可能来自心灵(孤单、辖制)。拥有一颗良善心的人,都愿意怜恤他人、体谅他人,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马太福音》十二章中,耶稣也引用先知的这句话来教训法利赛人。事情的起因是,耶稣和祂的门徒在安息日经过一片麦地,门徒饿了,忍无可忍之下掐起了麦穗吃。这时,法利赛人就指责耶稣的门徒犯了安息日的规条。旧约中规定安息日不可作工,另外法利赛人的传统中又加上许多口传的律法,是《圣经》中所没有的。正统的犹太人在安息日要遵守许多规定,如安息日不能开灯、开车、按电梯按钮、发信息等,看电视用定时器来控制,但不能换台。因此,法利赛人看见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吃,就指责他们犯罪了。
耶稣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12:7)耶稣教训法利赛人,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吃不算有罪,是因着身体的需要,否则要一直忍受饥饿的折磨,不能专心敬拜神。“安息日”不是辖制和捆绑人的,相反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怜悯帮助有需要的人是蒙神喜悦的。《箴言》廿一章3节:“行仁义公平,比献祭更蒙耶和华悦纳。”
二、认识神(何6:6下)
《何西阿书》六章6节下:“喜爱认识 神,胜于燔祭。”“燔祭”是指在会幕门口,祭物要被杀死、流血、火烧。 “常献的燔祭”一天要献两次,早晨一次,黄昏一次,每次要献1只公羊羔(出29:38-42,民28:1-8)。每逢安息日,要多献2只羊羔(民28:9-10)。
献祭不是用物质来贿赂神,遮住祂的眼不看我们的过错。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来。(来10:3)献的祭越多,罪就越多,需要神的赦免。献祭预示着赎罪。《诗篇》五十一篇16-17节:“祢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祢也不喜悦。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 神啊,忧伤痛悔的心,祢必不轻看。”这首诗是大卫的悔罪诗。先知拿单指责他与拔示巴犯罪得罪神。大卫知道他所认识的这位神,不是喜爱祭物,以祭物为满足的神。对于一个君王而言,献上多贵重的祭物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大卫知道这些并不能解除他的罪。神所要的是一颗忧伤痛悔的心,向神认罪悔改,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蒙神悦纳,认识神、归向神才是神所喜爱的。
当耶稣基督来到世上的时候,就说:“ 神啊,祭物和礼物是祢不愿意的,祢曾给我预备了身体,燔祭和赎罪祭是祢不喜欢的。那时我说:‘ 神啊,我来了,为要照祢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来10:5-7)耶稣用自己的身体当作祭物献上,成为我们永远完全的赎罪祭,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今天,我们不再用献祭的方式来讨神的喜悦,而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神的怜悯和饶恕,使我们在祂里面成圣。根据教会的传统,本主日是将临期第一主日,将临期共有四个主日,预备纪念耶稣降生。将临期以紫色为主,代表悔改,之后便迎来圣诞节。耶稣基督降生为要解除世人的罪,我们也当学像耶稣,以身体为活祭献上给神,这是神所喜悦的。
三、听命顺服(撒上15:22)
《撒母耳记上》十五章22节:“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祂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这句话告诉我们,扫罗王的失败在于他没有听从神的话。在与亚玛力人争战前,神就要求扫罗要灭尽他们所有的,但扫罗却怜惜亚玛力王亚甲,也爱惜上好的牛、羊、牛犊、羊羔,并一切美物,不肯灭绝,只杀了瘦弱的。
撒母耳质问扫罗为什么不听从耶和华的话,扫罗却声称是要将这些物献给神。实际上,扫罗试图用大型的献祭仪式来隐藏掩饰背后的丑恶、贪婪和不义的事实。扫罗希望在百姓中获取虔诚的声望,利用宗教掩人眼目,徒有敬虔的外表,没有敬虔的实质。不顺从导致扫罗被废,失去王位。因此,外在的献祭仪式并不代表内里听命与顺服。
《马太福音》廿一章28-32节记载,一个人有两个儿子,父亲叫两个儿子去葡萄园作工。起初不愿意去的大儿子后来因着懊悔还是去了,而答应去作工的小儿子,后来却没有去。耶稣借着这个比喻告诉众人,哪一个才是遵行神命令的人,就是常常懊悔,相信、听从神的人。
《弥迦书》六章8节:“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 神同行。”愿神祝福弟兄姐妹,让我们常存怜恤人的心,在追求真理中不断认识神,使我们能真正听从祂的命令,顺从祂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