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爱不变,回家得福》

讲员:郑乾峰 传道

经文:路15:1-3,11b-32

法利赛人和文士向来自诩深谙上帝的律法诫命,看税吏、妓女为污秽的罪人,却自以为义。当众税吏和罪人挨近耶稣、听祂讲道,耶稣接待了他们,还与他们同桌吃饭,这引起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强烈不满。面对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议论,耶稣以三个比喻作出回应,要听众们明白:耶稣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在上帝的全然公义之下,不仅税吏、妓女是罪人,自以为义的宗教领袖们更是罪人,世人都犯了罪,都当悔改、信靠耶稣,才能领受神的赦罪之恩。在浪子的比喻中,税吏等罪人就是那悖逆离家的小儿子,而自以为义的宗教领袖们则是那自私善妒的大儿子,他们都得罪了他们的父亲,但父爱永不变,人若回转,神仍敞开恩典的胸怀,接纳那愿意回转的浪子。

一、浪子离家,自取失福

比喻中的小儿子,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求父亲将他应得的家业分给他之后,就往远方去任意放荡了。谁知资财散尽、又遇饥荒,他竟潦倒到想吃猪食而不可得,何等悲惨。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他咎由自取在古代的东方,父亲若健在,儿子不可分家,小儿子既向父亲提出分得自己的家业,如同对父亲说:“父亲,我希望你已经死了。”这在强调顺从父亲的社会里,是严重的叛逆行为(申21:18-21)可谓大逆不道。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他不愿在家受父亲的管制,想追求恣意妄为的自由。目中无父,心中无神;顺从情欲,贪恋世界,这小儿子属实是迷失于罪中之乐的浪子。

浪子自以为有了家产又脱离父亲的掌控就得以自由了,殊不知他正中了魔鬼的圈套。魔鬼就曾如此试探耶稣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万国的荣华赐给你。”(参路4:8-9)耶稣“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侍奉祂’”浪子以为有了钱财就万事皆足,事实证明他大错特错了,正如《箴言》廿三章5节所说:“你岂要定睛在虚无的钱财上吗?因钱财必长翅膀,如鹰向天飞去。 比喻中的小儿子指代宗教领袖看为罪人的税吏、妓女等人,也象征每一个在罪中失迷的人,父亲则象征天父,产业代表着神所赐给人的天赋、才智和一切所拥有的。我们切莫像这浪子,要家产、要“自由”,就悖逆离弃神。钱财也好,人的势力才能也罢,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人恒久的倚靠,惟有神自己才是我们不至摇动、恒久蒙福的原由。耶稣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活里烧了。”(参约15:5,6)所以,惟有时时连于神,我们的生命才有保障;惟有单单仰望神,我们才能真正蒙福。

 我们若注重神所给的“家业”过于神自己,就要小心,我们若妄图把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让神来掌管它们,我们就如同浪子;即使我们的人仍在神家,我们的心已离家浪荡圣经》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16:26)分得家业的小儿子好像赚得全世界却是悖逆惹父亲伤心,这样的愚昧使他自己险些丧命。  

二、醒悟回家,慈父祝福

当资财耗尽,饥荒来临,曾经的酒肉朋友没有一个记念浪子曾经请他们吃喝快乐的情悖逆的浪子自食恶果孤苦伶仃的他差点饿死在远方。时的浪子终于醒悟过来,想起了家里的父亲他盼望归父家,又羞愧于自己过往的言行,所以他不要奢望能做回父亲的儿子,求在父亲家中当雇工就心满意足了。

听闻小儿子归来,父亲不计前嫌,仍然以慈爱迎接他回家。比喻中说到: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15:20)远就望见,显明老父亲等待儿子回家的殷殷之情。慈爱而发,贵为财主的老父亲不顾体统、放下身段跑去抱住儿子的颈项,一点不嫌脏一点不顾臭连连与他亲嘴。何等深沉的爱才能带出这样不离不弃的动作来。

见到父亲的浪子把内心的话对父亲说出来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他如今知罪悔罪,自觉不配做父亲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把上好的袍子给他穿上,戴上戒指、穿上鞋,又宰了牛犊,使众人一同欢庆他的归来。浪子想要以自降为雇工身份的举动博取父亲的宽恕,并减轻自己的罪疚感,错误地认为父亲的赦罪和接纳是靠自己的行为得着的,其实不然。同理,人亦不可能以悔罪为功劳换取救恩。圣经清楚记载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我们蒙赦罪之恩,完全出于神的慈爱与恩典。父以永不改变的爱等待浪子回家,神也如此等候罪人回转。比喻中的浪子幡然悔改,就重新获得父的恩典,同样,我们若从各样罪和亏欠中转向神,也必蒙祂的怜悯和恩慈。

三、破除自义,家父授福

大儿子得知情况后,非但没有与父亲一同为弟弟的归来欢喜快乐,反而气得不肯进家门。他自认为一向谨遵父命,勤恳劳作,父亲却连一只羊羔也不曾给过他,弟弟吞尽父亲的家财,如今走投无路回了家,父亲竟宰了牛犊来款待他,这在他看来,是父亲的不公。父亲则劝导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31-32)

这大儿子看似尊敬父亲,忠心侍奉父亲,实则毫不明白、毫不体贴父亲的心意。他称呼浪子为“你的儿子”而不是“我的弟兄”,对自己的骨肉至亲毫无同情怜悯。他诚然是心灵的浪子,正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写照。这群宗教领袖们追求恪守律法的外在仪文,并以此定自己为义、藐视税吏和其他的罪人。耶稣与罪人吃饭,还向罪人讲道,这令他们匪夷所思。因为他们认为税吏、妓女之流根本没资格得到神的救恩,应该承受地狱之火。们的所言所行完全相悖于神的慈爱。

耶稣曾对法利赛人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太9:13)如今耶稣以这比喻告诉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自诩精通神的律法、忠心服侍神,其实根本未曾明白律法的精义,根本不明白神的心意。《彼得后书》三章9节告诉我们神的心意是“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法利赛人与文士却不明白,今天我们也当谨慎,切不要落入与法利赛人、文士一样自义且无怜悯的光景中。

从外表看,大儿子天天与父亲在一起,可惜他明白父亲的心意,也不以父亲的事为念自义弄瞎了他的眼,更堵住了他心中的怜悯,虽身为父亲的长子,却无法享受父亲的丰富带给他的喜乐法利赛人文士也是如此,他们一辈子与神有关的事,可惜他们不明白神的心意,沦为心灵浪子,得着神的恩典我们应当引以为鉴,作为神的儿女,我们应当以基督的心为心,以天父的事为念,真正得享神的祝福。

结语:弟兄姐妹们我们以这比喻中的两个儿子为鉴戒,靠主悔改,我们的真实归回向神愿我们不单外表敬虔,更有内心的敬虔,体贴神爱世人的心肠自己得福,也使身边的人一同得福。

《主爱不变,回家得福》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